
瑞士寶石學家 Adolf Peretti 博士和比利時自由攝影記者 Thierry Falise 合著之「鴿血紅谷」(Pigeon Blood Valley)
記得上寶石鑑定學時,老師特別點名三樣寶石若沒有十足把握就不要碰:紅寶、藍寶、和翡翠 (當然如果僅為打發閒錢之用又另當別論,笑 ~),因為有沒有處理過、燒過、填充過、染色過,更甚者還包括產地等等,價差十萬八千里。基本上,尋常百姓如我們和這些奢侈品不會有太大交集,不過在現場聆聽世界兩大紅藍寶鑑定實驗室負責人的經驗和知識分享,甚至意見相左,是很有意思的。猶記經營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副業之始,老闆曾和 joyce wu 本人討論不可能使用紅藍寶這類「困難的」寶石,不過,最近卻異想天開打起祖母綠的主意,和工廠討論在成本許可之下做出一直很想要的簡單鑲嵌款式 (口袋淺的店家很容易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哪 XD),於是,誰能保證未來紅藍寶不會出現在此呢?
言歸正傳,這次研討會的重點之一為紅寶,泰國知名的 GIT 實驗室總監 Dr. Pornsawat 開頭便提到,剛接觸紅寶鑑定時的她覺得紅寶就是紅寶,為什麼要在乎有沒有燒過,後來她才慢慢理解一切都關係到價位 - it’s all about money - 貪婪,果然是人類的萬丈深淵啊!紅寶加熱處理 (heat treated) 是為了改善色澤和淨度,優化賣相,傳統高溫熱處理的紅 (藍) 寶在市場上已廣泛出現並且被接受,在寶石交易時,有沒有經過熱處理 (燒過) 需要被標示,以便取得合理的買賣價位。傳統熱處理溫度高於攝氏 1650 度,鑑定者可以藉由典型特徵判斷是否燒過。品質更差的寶石會在熱處理的過程中加入致色元素 - 擴散加色處理 (diffusion treated),也就是所謂的二度燒,這種人工加色處理甚至是玻璃填充處理更應該在交易過程中揭示。
比較令現場人士關切的是 Dr. Pornsawat 所提出,近來在市場上出現的低溫熱處理紅寶,也就是熱處理溫度低於 1000 度,大大提高鑑定的難度,也混亂了市場價格,不少原先鑑定為無加熱處理的天然寶石,現在卻被 GIT 實驗室重新鑑定為低溫加熱處理過。GIT 實驗室已著手進行在不同加熱溫度與加熱時間之下,紅寶內含物的改變,1000 度、900 度、800 度、700 度…….. 其至今仍致力累積實驗樣品,以便得到更多更有力的證據。於此同時,瑞士 GRS 實驗室負責人 Dr. Peretti 則提出,關於低溫加熱處理的鑑定必須設下某個停止點,否則將陷入永無止盡的辯論之中,舉例:寶石正常切磨時所產生的高溫若導致表面和內部些微變化,是否可能在鑑定上會被歸類為某種低溫熱處理?
研討會上 Dr. Peretti 提供的各個記錄片令與會者大開眼界,包含一顆高品質紅寶裸石從開採到最後切割成數顆被註記為鴿血紅的美豔成品 (現為 GRS 收藏品),這之間的漫漫歷程,即便最後一段關於喀什米爾藍寶的實際探採與地質記錄研究因太過科學性而讓全場陷入深沉迷網 XD,其精彩的演講內容仍是讓人受用不盡。Dr. Peretti 是 1993 年緬甸開放後第一批獲准進入莫谷 (Mogok) 的寶石學家之一,此後便與當地結下深厚緣份。莫谷曾出產最上等的鴿血紅紅寶石,以莫谷紅寶石製成的首飾屢屢在蘇富比及佳士得拍賣會上刷新成交記錄,在歷經奈溫軍政府二十六年的獨裁集權統治,以及毒梟坤沙所帶來鴉片海洛因的浸染侵蝕,加上如今礦藏與開採量銳減,除了少數因寶石致富的商人及掮客,當地遺留下更多的是身窮心窮與大量染上毒癮的礦工居民,尤其兒童感染愛滋病毒情況嚴重。
「鴿血紅谷」這本書由 GRS 贊助出版,所得將用於協助治療莫谷愛滋病童,目前已翻譯為多國語言,簡體中文於今年出版,定價一本美金一百元 (台幣三千元)。
[後記]
我想所有現場參加者和我一樣,最為感動的是 Dr. Peretti 長期對於寶石和原礦的執著研究,包含多次深入礦區的冒險犯難精神,無論是緬甸開放初期的紅寶產地莫谷,抑或是現已絕跡的喀什米爾藍寶 (Kashmir Sapphire) 產地位於海拔四五千公尺的喜馬拉雅山區,都不是容易的地方,在在需要巨大的熱情和毅力。
書寫同時,回想起幾年前在紐約百老匯觀賞的歌舞劇 jersey boys 裡頭的一首歌 (講述 the four seasons 樂團的故事),就是這種愛才能讓人持之以恆吧 (笑) ~
引用通告: 剛玉家族的人氣女王 – 紅寶石 (Ruby)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引用通告: 藉著迷你輕珠寶認識三大彩色寶石: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