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先前已陸續發文個別介紹過這些名貴的寶石,不過藉著產品發表之際,不妨溫故知新一番 。進入正文之前,先讓我們瞧瞧剛剛上架的 14K 金迷你寶石輕珠寶日常系列 (硬逼大家看新產品 XD,好啦也可以跳過直接閱讀三大彩色寶石介紹),除了鑲嵌最經典百搭的鑽石,終於也用上大家耳熟能詳的紅藍寶,此外,亦囊括與祖母綠媲美的沙弗萊石,一舉和三大彩色寶石都沾上了邊!實現了兩年前的許願真心有點兒激動啊!看看這些小傢伙們是不是很可愛!!!
♥ 到 Pinkoi 訂購 14K 金迷你寶石輕珠寶
♥ 如何訂製您專屬的客製化珠寶
包鑲蛋面寶石的貼耳耳環們都很嬌小,直徑大約 2.5 mm,配戴起來就是「你需要再靠近一點」的概念,一方面延續輕珠寶若有似無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成本考量。女孩們可依需求及預算訂製更大尺寸的寶石,不過,除了寶石本身的價格將因應調整之外,金費和鑲嵌費也都將隨之增長,總之,口袋深度決定一切。前陣子和金工夥伴開會之際,有幸目睹產自斯里蘭卡的優質無燒藍寶石 (關於有燒、無燒,請參考底下關於紅藍寶的優化處理),是一顆一千五百萬台幣的枕形切割裸石,身為平民老闆,捧著用放大鏡觀賞時手都哆嗦了,哈哈哈~
當初構思日常系列時,就是希望戒指們可以疊搭:V 型戒配三角形鑲鑽細戒,單顆圓鑽戒配雙鑽開口戒,甚至包鑲圓形寶石的細戒們都能排排坐;通通是簡潔的幾何造型,戴滿一根手指也不累的 stackable rings!(是不需要如此勞累) 之後再找時間整理分享疊搭的照片 (有發現其實是還沒拍好吧…..),接下來就要進入正文了,不想讀論文的人可以就此離開,有興趣增長見聞者可以繼續讀下去 (強力安利大家讀文,死拖活拉著觀眾 XD)。
以下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所謂的三大彩色寶石: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文末並加碼介紹綠色寶石家族的新寵兒「沙弗萊石」。可點選以下連結閱覽個別章節,或是直接往下讀。
✦ 藍寶石:剛玉家族的小王子
✦ 紅寶石:剛玉家族的人氣女王
✦ 祖母綠:埃及豔后的綠寶石
✦ 沙弗萊石:綠色寶石家族的新寵兒
在正式介紹藍寶石和紅寶石之前,且讓我們先概略了解其所隸屬的剛玉家族。剛玉(Corundum)的摩氏硬度為 9,僅次於鑽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鋁( Al2O3),屬於三方晶系,多色性強,在最純粹的狀態下是無色的,但無色剛玉非常罕見,大部分的剛玉包含鐵、鈦、鎂、釩、鉻等其他微量元素,不同元素相互作用便會產生不同的顏色,例如:藍色剛玉的致色元素為鐵(Fe)和鈦(Ti),而紅色及粉紅剛玉的致色元素為鉻(Cr)。至於紅藍寶常見的優化處理,亦即所謂的一度燒與二度燒,則於紅寶石章節之後說明。
藍寶石

Photo courtesy of GIA
藍寶石英文名稱為 Sapphire,一般認為源自於拉丁文 saphirus 以及希臘文 sappheiros,意為「藍色」。雖然中文將 Sapphire 翻譯成藍寶石,但它其實是寶石級剛玉中,除了紅色的紅寶石(Ruby)之外,其它顏色剛玉的通稱,除了藍色之外,還有綠色、黃色、橙色、粉紅色、紫色、黑色、褐色等各種繽紛色彩,甚至在同一顆寶石上能同時存有多種顏色。為了避免混淆,中文翻譯往往會把藍色以外的藍寶石稱作剛玉或彩色剛玉(Fancy Sapphire),並在前面冠上顏色名,例如:粉紅剛玉(Pink Sapphire)、黃色剛玉(Yellow Sapphire)等。
前面提到藍寶石因含有鐵(Fe)和鈦(Ti)等微量元素,而呈現藍、天藍、淡藍等顏色,其中以濃而不黑的矢車菊藍色(cornflower blue)和皇家藍色(royal blue)最受青睞,且往往具有明顯的二色性,比如:從一個角度看是藍色,另一個角度看可能呈現藍綠、藍紫等等。藍寶石通常與紅寶石礦床同時出現,但產量比紅寶石低得多,主要產地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喀什米爾、澳大利亞、中國等。每個礦區不同的地質與氣候等環境因素,會對礦石最後的樣貌造成細微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同的外觀顏色和內部特徵,這也是專家鑑定寶石產地時的依據。
產自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喀什米爾地區(Kashmir)的「矢車菊藍寶石」被譽為藍寶石中的極品,與莫谷的紅寶石以及哥倫比亞的祖母綠齊名。喀什米爾藍寶石獨有的內含物特徵,包含乳白色的霧狀包裹體,使其呈現絲絨般質感,其朦朧中微帶紫的靛藍色,明度大且色彩濃艷,被寶石愛好者稱為「藍色的絲絨」(blue velvet)。喀什米爾藍寶石礦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西北端,海拔 5000 多米,終年低溫嚴寒雲霧籠罩,1880 年前後首次發現礦床,於十年間幾乎挖掘殆盡,1889 – 1905 年官方開採宣告結束,之後雖有零星的私人開採活動,但產量和質量皆大不如前,基本上呈現停產狀態。目前市場上所見的優質喀什米爾藍寶石,大多經過多手流轉,且上等物件通常只能在拍賣會上看見。

Left: View of the Kashmir sapphire mines – this is among the earliest photos of the fabled deposit. Right: The sapphire washing apparatus constructed by La Touche at the Kashmir mine – this is the earliest photo known of mining at this storied location. (Taken in 1887–8, from La Touche, 1890) 左:1887–8年間的喀什米爾藍寶礦區;右:當時的藍寶石淘洗設備。

3.08 ct. blue Kashmir sapphire. Unheated, cushion, antique mixed cut. Courtesy of Edward Boehm, Rare Source. 顏色深沉、濃郁、如天鵝絨一般的喀什米爾藍寶石。

The 62.02 ct Rockefeller Sapphire. Courtesy of Christie’s Images Ltd. 2015. 著名的洛克菲勒藍寶石,是一顆 62.02 克拉來自緬甸的矩形階梯式切磨藍寶石。1934年,由金融家、慈善家 John D. Rockefeller, Jr. 從印度王公手中購入,經歷了多次切磨與重新鑲嵌。這顆藍寶石最初鑲嵌在一枚胸針上,後來鑲嵌在一枚有著兩顆三角形明亮式切磨鑽石副石的戒指上。
紅寶石

Photo courtesy of GIA
紅寶石(Ruby)的致色元素來自鉻(Cr),鉻含量越高就越紅。鉻也是引起紅色螢光的重要元素,能夠使得紅色更為鮮豔 — 螢光是某些寶石在紫外線、X光或鐳射等照射下暫時發出的可見光。紅寶石的主要產地有緬甸、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越南、澳大利亞、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等。當前市場上常見的紅寶石主要來自三種類型的礦床:經典的大理岩型紅寶石礦區,如緬甸的莫谷;蘊藏於玄武岩的紅寶石礦區,如泰國與柬埔寨的邊界地區;以及母岩為角閃岩的新興紅寶石礦區,如莫三比克。
各個礦區的紅寶石形成於不同的地質環境,因而擁有獨特的產地特徵,這也成為判斷紅寶石的產地依據。有些紅寶石產生於原岩轉變而成的變質岩中,如閃石、大理石,其中大理石是由石灰岩因熱量和壓力作用所形成的變質岩。有些紅寶石是被火成岩轉移到地表,如由熔岩冷卻固化所形成的玄武岩。來自緬甸、喜馬拉雅山以及越南北部最知名的紅寶石,通常發現於大理石中,這類型紅寶石礦床不規則地分佈於大理石層內,含有大量的鉻,幾乎不含鐵,且往往具有非常強的紅色螢光,因此呈現鮮豔的紅色,一直以來最受人們青睞。蘊含於玄武岩中的紅寶石則含有較高的鐵元素,而較高的鐵含量會掩蓋紅色螢光,因此這類型紅寶石的顏色顯得較為黯淡。

These ruby crystals intertwined with their matrix rival the beauty of finished gems from Mogok. Photo: Robert Weldon/ GIA. Courtesy: Bill and Jeanne Larson. 產自莫谷與母岩緊密相連的高品質紅寶石晶體。
被譽為最美的頂級「鴿血紅」(pigeon-blood red)紅寶石,來自於緬甸的莫谷地區(Mogok)。莫谷擁有大量的風化大理石,自十五世紀以來就是重要的寶石產地。優質的莫谷紅寶石帶有強烈的紅色螢光反應,且內含豐富的色散強的金紅石包裹體,入射光線在髮絲狀或針狀的金紅石之間折射,最後射散至寶石表面,造就此區域紅寶石呈現濃烈明亮的鮮紅色。世界各大寶石鑑定機構各自有對於「鴿血紅」的評等機制,主要根據紅寶石的鉻含量,以及色相、飽和度、透明度等指數,以極為嚴格的標準比對訂定。
瑞士三大寶石實驗室之一,GRS 實驗室(GemResearch Swisslab AG),將色澤濃度屬「艷紅」等級(Vivid Red)的紅寶石稱作「GRS 型鴿血紅」,其紅色鮮艷、飽和度高、折射色少(例如不會偏褐或橘色),在紫外光線下呈現中至強度的螢光反應。瑞士 Gübelin 寶石鑑定所(Gübelin Gem Lab)的先驅,寶石權威 Eduard Josef Gübelin 博士,形容所謂的「鴿血紅」紅寶石必須為純紅帶一點點紫色調的色相,具高透明度,沒有肉眼可見的不透明或深色內含物,僅允許極微小的裂縫,色彩均勻柔和且明暗適中,宛如烈焰悶燃般的顏色,是一種高飽和度的胭脂紅,僅有極少數的紅寶石符合以上標準。
經過幾世紀以來的挖掘,莫谷面臨礦產枯竭、礦場關閉的窘境,產量急遽減少。1990 年代,位於莫谷東南方向約 200 公里的孟蘇(Mong Hsu)發現大量礦床,成為緬甸另一個重要的紅寶產地。莫谷和孟蘇礦場的紅寶石皆蘊藏在大理石中,不過如今,產自這些礦區的紅寶石通常經過熱處理以改善其顏色。

The 15.04 ct. Crimson Flame, an exceptionally rare Burmese pigeon’s blood ruby, is the highest price ever paid per carat at auction for a ruby: $1.2 million per carat. The inclusions found by microscopic inspection represent the hallmarks of classical ruby mines in the Mogok valley in Burma. Photo courtesy of Christie’s. 這顆產自緬甸莫谷極為罕見的鴿血紅寶石 — 15.04 克拉的「血焰」(Crimson Flame),創下了紅寶石拍賣史上最高的克拉單價:每克拉 120 萬美元,於 2015 年 12 月 1 日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以 1800 萬美元售出。

In Mogok, homes line the shores of an artificial lake,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flooding of an early 20th-century ruby mine. A pagoda dominates the city’s skyline. Photo by Andy Lucas/ GIA. 莫谷地區的房屋都圍繞在人工湖湖畔,此人工湖是一座 20 世紀初被洪水淹沒的紅寶石礦場。
在新興開發的紅寶石產地中,近來最受矚目的便是莫三比克紅寶石。莫三比克於 16 世紀殖民時期發現紅寶石,但直到殖民結束(1505-1975),此地礦區並未進行真正的商業開採。2008 至 2009 年,尼亞薩省(Província de Niassa)和德爾加多角省(Província de Cabo Delgado)相繼發現全新的紅寶石礦床,無疑為日益枯竭的紅寶石礦產注入活水,寶石業才開始關注這些位於非洲大陸的新興礦區。2011 年,莫三比克國有企業 Mwiriti 與英國跨國公司 Gemfields(紅寶石、祖母綠、紫水晶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此地的礦業自此邁入新紀元。如今,德爾加多角省的蒙特普埃茲礦區(Montepuez)已然成為紅寶石的重要產地之一,出產媲美緬甸紅寶的優質紅寶石。自 2012 年起,GRS 實驗室開始給予具備優異條件的莫三比克紅寶石「鴿血紅」評價,也因此莫三比克紅寶成為收藏家另一項新選擇。

This fine 4.04 carat ruby came from Mozambique, the pre-eminent source of commercial and fine rubies. Photo: Robert Weldon/ GIA. Courtesy: Evan Caplan, GemFields. 這顆精美的 4.04 克拉紅寶石產自莫三比克。

This view looks over the pit at Maninge Nice, so-named because of the “nice” stones it yields. Photo by Vincent Pardieu/ GIA. 蒙特普埃茲的 Maninge Nice 礦坑,之所以取名 “Nice",是因為出產的寶石非常優質。
市面上大多數的藍寶石及紅寶石都經過熱處理(Heat Treatment),利用高溫激發出寶石本身內含的致色元素,以此改善寶石的色彩和凈度、消除內部包體、或加強表面的星光效應等,俗稱「一度燒」。這種加熱技術於幾世紀前便出現,其結果穩定持久,因而獲得寶石業的普遍接受,一般仍被認定為天然寶石範疇,但在鑑定書上須揭示,且並非指經過熱處理的寶石價位可以比照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寶石。
單純的熱處理在國際上廣為接受,另外還有加色、人工填補等注入添加物的處理方式,這些則不被界定為天然寶石範圍。擴散處理(Diffusion Treatment)俗稱「二度燒」,簡單來說就是高溫加色處理,大致的過程為將剛玉塗上內含致色元素的化學原料,置於高溫加熱裝置下,讓色素慢慢滲入剛玉表層。裂隙充填(Fracture Filling)是指將充填物注入到延伸至表面的裂縫中,使裂縫變得不那麼明顯,進而改善寶石外觀,常見填充物包括玻璃、樹脂、油料等,在某些情況下還會使用有色填料。
天生麗質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無燒紅藍寶相當稀有、價格不斐,是收藏家眼中的極品。採購高價位的寶石之前,最重要的是釐清事實,最好有鑑定證書輔助,並根據個人的需求和預算來選擇。
► Source:
Chapter 12 of Ruby & Sapphire by Richard Hughes
GIA – SAPPHIRE
GIA – September Birthstone
GIA – RUBY
GIA – July Birthstone
GIA – Mozambique: A Ruby Discovery for the 21st Century
GemResearch Swisslab AG – GRS-TYPE “PIGEON’S BLOOD" RUBY
Gübelin Gem Lab – Gubelin Newsletter #41, December 17, 2013
► 原文地址:
剛玉家族的小王子 – 藍寶石 (Sapphire)
剛玉家族的人氣女王 – 紅寶石 (Ruby)
祖母綠

Photo courtesy of GIA
祖母綠(Emerald)是綠柱石家族(Beryl)中名氣最為響亮的成員,屬於六方晶系,呈現藍綠色至綠色,摩氏硬度 7.5 – 8,憑藉其明豔的翠綠色而享有「綠色寶石之王」美譽。影響祖母綠顏色的微量元素包括鉻(Cr)、釩(V)和鐵(Fe),其中鉻或釩含量越高,綠色便越加濃郁,鐵含量越高,則呈現更藍的綠色。大多數寶石學家及交易商認為,顏色過淡的綠色綠柱石不能稱之為祖母綠,色彩過黃或過藍的綠色綠柱石也不能被稱為祖母綠,但祖母綠和價格相對較低的綠色綠柱石之間的差異與定義,仍存有爭議,各寶石鑒定機構亦有不同的評定標準。美國寶石學院 GIA 評價高品質祖母綠的成色為:藍綠色至純綠色,擁有強烈或鮮豔的色彩飽和度,色調中等不過暗。
絕大多數的祖母綠含有肉眼可見的內含物(visible inclusions),這些與生俱來的內含物經常被描述成苔蘚狀(mossy)或如同花園般(garden-like),被稱為寶石花園,可以說,沒有肉眼可見內含物的祖母綠極為罕見且珍貴。對彩色寶石而言,透明度和淨度有密切關聯,雖說業內普遍接受頂級祖母綠含有肉眼可見的內含物,但若內含物的分布和數量降低了寶石的亮度或透明度,便將連帶降低其價值。正因如此,1967 年才被發現的沙弗萊石,憑藉其近似祖母綠的顏色卻擁有高淨度的特點,成為珠寶設計界的新寵兒,晉身為綠色寶石的第二把交椅。
祖母綠晶體性脆易裂的特點帶給切割巨大的挑戰,首先,幾乎所有的祖母綠都擁有可見或隱藏的裂縫(fracture),因此切割師必須透過精密的計算及設計來決定切割的方式,儘量降低這些裂縫對寶石成品的影響。這些固有的裂隙也使得祖母綠比剛玉類寶石更易碎,容易在切割、拋光和鑲嵌過程中損壞,甚至於日常佩戴時若太過粗心大意也會導致損壞。寶石切割師選擇切割方案時,必須考慮原石的顏色、堅固性和內含物,以及有色寶石的多向色性及色域,錯誤的切割方式可能導致重量損失,或無法突顯色彩的優點,讓原本價值連城的寶石大打折扣。

Provenance, along with a lack of inclusions, helped the 18.04 ct Rockefeller Emerald achieve a record per-carat price of $305,000 at Christie’s New York auction in 20 June 2017. Photo courtesy of Christie’s. 這枚由 Raymond Yard 所設計的戒指,主石為 18.04克拉的八角形階梯式切割的「洛克菲勒祖母綠」(Rockefeller Emerald),刷新祖母綠的歷史克拉單價,於 2017年6月20日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 551.15 萬美金成交,每克拉單價高達 30.55 萬美金。
目前祖母綠的主要產區為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巴西,以及非洲的尚比亞;次要產區包含非洲的塔尚尼亞、辛巴威、南非,以及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澳洲、俄羅斯等等。儘管每個礦區都能出產品質優異的祖母綠,但傳統上仍認為最優質的祖母綠產於哥倫比亞,其重要的礦區包含穆佐(Muzo)、契沃爾(Chivor)、科斯凱茨(Coscuez)、和拉皮塔(LaPita)。產自哥倫比亞的祖母綠帶有獨特的三相內含物(Three-phase inclusions),由固態的岩鹽晶體、液體和氣泡所組成,是專家鑑定產地的重要依據。由於祖母綠的價值通常取決於顏色和產地,對兩顆在各方面指標接近的祖母綠而言,最終決定其價值差異的可能便是產地。

This 38 carat cluster of emerald crystals originated from Colombia’s Muzo Mine. Photo: Robert Weldon/GIA. Courtesy: Ismael Daoud. 這顆 38 克拉的祖母綠晶簇產自哥倫比亞的穆佐礦區。

A sampling of the rough emeralds obtained for GIA’s country-of-origin reference collection. These samples, ranging from 0.445 to 6.397 ct, came from Coscuez. Photo courtesy of GIA. 來自哥倫比亞科斯凱茨礦區的祖母綠晶體,是 GIA 為鑑別產地來源的樣石收藏。
祖母綠的顏色有時與礦場位置相關,一般說法是,哥倫比亞的祖母綠擁有偏暖色調、飽和度較高的純綠色,巴西的祖母綠通常顏色較淺且帶有微黃副色,而尚比亞出產的祖母綠則為較暗、偏冷色調的藍綠色。但實際上,不同產地的祖母綠也可能擁有相同外觀,產地鑑定往往是一大挑戰且多所爭議。GIA 自 2006 年起開始在祖母綠鑑定報告書上加入產地判定,此服務最初著重於區別哥倫比亞祖母綠。GIA 表示祖母綠本身的品質是決定其市場價值的最重要因素,並堅信寶石的品質將永遠為其鑑定的首要重點,但他們也同意市場上認為祖母綠的產地資訊會增加其價值。因此,當一顆祖母綠的某些特性或特徵足以判定其產地來源,GIA 會在該祖母綠的報告書上標出。
瑞士 GRS 實驗室(GemResearch Swisslab AG)於 2015 年宣佈,只要色澤濃度達到「艷綠」等級(Vivid Green)的哥倫比亞祖母綠,無論產於哥倫比亞哪個礦區,都可以被評為「GRS 型穆佐綠」(Muzo Green)。亦即,在 GRS 的認證下,具有頂級色澤的哥倫比亞祖母綠被評價為「穆佐綠」,但這並不代表獲得此評價的祖母綠皆產自哥倫比亞的穆佐礦區,而是指寶石顏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達到一定的標準。這種將產地概念帶入評色標準的評鑑方式,無疑受到銷售市場的歡迎,卻也增加消費者被誤導的可能性。
► 祖母綠的優化處理:

In early 2000, the GIA Laboratory began offering a classification service for emerald clarity treatments. The report describes the level of clarity enhancement as minor, moderate, or significant. The GIA Laboratory emphasizes that it use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nly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treatment, and not to offer an overall clarity grade for the stone. Photo courtesy of GIA. GIA 針對祖母綠淨度優化處理提供分類服務,將處理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顯著,上圖為處理前後的對照。
天然祖母綠多半有許多裂隙,傳統的浸油處理(Oil Treatment)是業界普遍採用且廣為接受的淨度優化方式,但灌膠處理(環氧樹脂充填)甚至加入染劑,則不被接受。GIA 在祖母綠的鑑定書上幾乎都會加上這段文字說明「Due to their growth conditions in nature and recovery methods, most emeralds contain surface reaching features. For this reason, clarity enhancement is a common trade practice」,由此可見祖母綠浸油的普遍性。
GIA 在 2000 年開始提供祖母綠淨度處理分類服務,將淨度優化處理的程度分為無(None)、輕度(F1 Minor)、中度(F2 Moderate)、顯著(F3 Significant),並強調分類的目的僅在於評鑑優化處理的程度,而非為寶石的整體淨度分級。GRS 對祖母綠的處理是以縮寫 CE(O) — Clarity Enhancement (Oil) 來表示,浸油程度以 1 到 6 代表從無至明顯的程度。不過,GRS 也說明,評鑑為 1 (non-enhanced clarity features present),僅能表示檢驗該祖母綠時沒有發現油的痕跡,不排除曾經浸油但油已乾涸的可能性。總之,各大實驗室皆有其評量標準,檢視證書時應進一步留意其備註說明。
► 祖母綠的傳說故事:
從埃及法老到印加帝王,祖母綠一直深深吸引著皇室成員。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鍾情於祖母綠,並將其作為王室珠寶,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祖母綠產地來源之一便是克麗奧佩特拉礦場,位於紅海旁的 Jebel Sikait 與 Jebel Zahara 地區。傳奇的安第斯王冠(Crown of the Andes)由黃金和祖母綠所打造,高約 34 公分,重達 2.17 公斤,其上鑲嵌 450 顆祖母綠,包括一顆從最後一任印加帝國國王阿塔胡爾帕(Atahuapa)手中所取得重達 45 克拉的方形祖母綠,是 16 世紀時由西班牙人在南美殖民地留下的迷人文物,歷經幾世紀的流轉,於 2015 年 12 月起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關於王冠的製作和來源眾說紛紜,1995 年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委託珠寶專家鑑定,提出這頂王冠是由好幾個可拆解的部件組合而成,此外,這頂王冠的上方十字架、下方底座、以及中間拱型部件,分別於 16、17、18 世紀時完成。15 世紀末起,西班牙人登陸南美洲,同時帶來肆虐這片土地的天花病毒,唯獨位於今日哥倫比亞南部的印加古城 Popayan 始終未受感染。古城擁有豐富的祖母綠和黃金礦藏,信眾們為了感謝聖母瑪利亞在天花流行期間的庇佑,由 Popayan 的天主教主教提議,集資打造這頂充滿生命禮讚的王冠,作為獻給 Popayan 大教堂聖母大雕像的禮物,相傳於 1590 年代由多位西班牙金匠參與設計和製作,充分展現當時精湛的工藝。

Crown of the Virgin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known as the Crown of the Andes. Photo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安第斯王冠,目前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 Source:
GIA – EMERALD
GIA – May Birthstone
GIA – Classifying Emerald Clarity Enhancement at the GIA Gem Trade Laboratory
GRS – Update of GRS type “Muzo green" emerald report policy
GRS – Enhancement Disclosure
Wikipedia – Crown of the Andes
寶石處理:隱藏在鑑定書裡面的秘密
► 原文地址:
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的綠寶石 – 祖母綠 (Emerald)
沙弗萊石:綠色寶石家族的新寵兒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kenstone, iRocks.com
相較於其他動輒擁有千百年歷史的寶石,1967 年才由地質學家 Campbell Bridges 所發現沙弗萊石(Tsavorite)可謂是新興寶石。美國珠寶商 Tiffany & Co. 於 1974 年替這款寶石展開行銷活動,將其命名為 Tsavorite,代表它的出生地 — 肯亞沙弗國家公園(Tsavo East National Park),在當地的語言即是「隨我來」的意思。
沙弗萊石的化學名稱是鉻釩鈣鋁榴石,又稱為綠色鈣鋁榴石(Green Grossular-Garnet),屬於石榴石家族,無多色性,因含有微量的鉻(Cr)和釩(V)元素,而呈現由淺至深、不同層次的綠色調,包含黃綠、亮綠、藍綠、深綠色等,以嬌豔的翠綠色最受歡迎。沙弗萊石的摩氏硬度為 7 – 7.5,具有 1.74 的高折射率(高亮度),整體而言雜質少(高淨度),色彩濃豔明亮(高飽和度),乍看下彷如祖母綠,卻比祖母綠擁有更高的淨度與更合宜的價格,使其成為珠寶設計界的新寵兒。

Photo courtesy of GIA
► Source:
IGS – Tsavorite Garnet Value, Price, and Jewelry Information
Wikipedia – Tsavorite
引用通告: Starry, starry night ♥ 心型沙佛萊石鑲鑽 18K 白金耳環項鍊套組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引用通告: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 ♥ Engagement Rings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引用通告: 光與寶石的浪漫邂逅 – 金綠玉家族之貓眼石及亞歷山大變石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引用通告: 【綠寶石簡介】象徵忠實、美好與健康的綠寶石,你必須認識它的魅力! - 讀設計誌 | Pinkoi | 亞洲領先設計購物網站
引用通告: 【綠寶石簡介】象徵忠實、美好與健康的綠寶石,你必須認識它的魅力! - 读设计志 | Pinkoi | 亚洲领先设计购物网站
引用通告: 【綠寶石簡介】象徵忠實、美好與健康的綠寶石,你必須認識它的魅力! - Pinkoi 設計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