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介紹藍寶石之前,且讓我們先概略了解其所隸屬的剛玉家族。剛玉(Corundum)的摩氏硬度為 9,僅次於鑽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鋁( Al2O3),屬於三方晶系,多色性強,在最純粹的狀態下是無色的,但無色剛玉非常罕見,大部分的剛玉包含鐵、鈦、鎂、釩、鉻等其他微量元素,不同元素相互作用便會產生不同的顏色,例如:藍色剛玉的致色元素為鐵(Fe)和鈦(Ti),而紅色及粉紅剛玉的致色元素為鉻(Cr)。剛玉家族中最為人知的成員是紅寶石和藍寶石,與鑽石及祖母綠並稱為四大寶石,可見其珍貴程度。
藍寶石英文名稱為 Sapphire,一般認為源自於拉丁文 saphirus 以及希臘文 sappheiros,意為「藍色」。雖然中文將 Sapphire 翻譯成藍寶石,但它其實是寶石級剛玉中,除了紅色的紅寶石(Ruby)之外,其它顏色剛玉的通稱,除了藍色之外,還有綠色、黃色、橙色、粉紅色、紫色、黑色、褐色等各種繽紛色彩,甚至在同一顆寶石上能同時存有多種顏色。為了避免混淆,中文翻譯往往會把藍色以外的藍寶石稱作剛玉或彩色剛玉(Fancy Sapphire),並在前面冠上顏色名,例如:粉紅剛玉(Pink Sapphire)、黃色剛玉(Yellow Sapphire)等。
前面提到藍寶石因含有鐵(Fe)和鈦(Ti)等微量元素,而呈現藍、天藍、淡藍等顏色,其中以濃而不黑的矢車菊藍色(cornflower blue)和皇家藍色(royal blue)最受青睞,且往往具有明顯的二色性,比如:從一個角度看是藍色,另一個角度看可能呈現藍綠、藍紫等等。藍寶石的主要產地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喀什米爾、澳大利亞、中國等。每個礦區不同的地質與氣候等環境因素,會對礦石最後的樣貌造成細微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同的外觀顏色和內部特徵,這也是專家鑑定寶石產地時的依據。
產自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喀什米爾地區(Kashmir)的「矢車菊藍寶石」被譽為藍寶石中的極品,與莫谷的紅寶石以及哥倫比亞的祖母綠齊名。喀什米爾藍寶石獨有的內含物特徵,包含乳白色的霧狀包裹體,使其呈現絲絨般質感,其朦朧中微帶紫的靛藍色,明度大且色彩濃艷,被寶石愛好者稱為「藍色的絲絨」(blue velvet)。喀什米爾藍寶石礦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西北端,海拔 5000 多米,終年低溫嚴寒雲霧籠罩,1880 年前後首次發現礦床,於十年間幾乎挖掘殆盡,1889 – 1905 年官方開採宣告結束,之後雖有零星的私人開採活動,但產量和質量皆大不如前,基本上呈現停產狀態。目前市場上所見的優質喀什米爾藍寶石,大多經過多手流轉,且上等物件通常只能在拍賣會上看見。

Left: View of the Kashmir sapphire mines – this is among the earliest photos of the fabled deposit. Right: The sapphire washing apparatus constructed by La Touche at the Kashmir mine – this is the earliest photo known of mining at this storied location. (Taken in 1887–8, from La Touche, 1890) 左:1887–8年間的喀什米爾藍寶礦區;右:當時的藍寶石淘洗設備。

3.08 ct. blue Kashmir sapphire. Unheated, cushion, antique mixed cut. Courtesy of Edward Boehm, Rare Source. 顏色深沉、濃郁、如天鵝絨一般的喀什米爾藍寶石。

The 62.02 ct Rockefeller Sapphire. Courtesy of Christie’s Images Ltd. 2015. 著名的洛克菲勒藍寶石,是一顆 62.02 克拉來自緬甸的矩形階梯式切磨藍寶石。1934年,由金融家、慈善家 John D. Rockefeller, Jr. 從印度王公手中購入,經歷了多次切磨與重新鑲嵌。這顆藍寶石最初鑲嵌在一枚胸針上,後來鑲嵌在一枚有著兩顆三角形明亮式切磨鑽石副石的戒指上。
► 藍寶石的優化處理:
藍寶石通常與紅寶石礦床同時出現,但產量比紅寶石低得多。市面上大多數的藍寶石都經過熱處理(Heat Treatment),也就是坊間所說的「一度燒」,利用高溫使寶石內部產生些微的物理和化學變化,激發寶石本身內含的致色元素 — 鐵和鈦,藉此改善色彩和凈度、消除內部包體、或加強表面的星光效應等。例如:斯里蘭卡無色或乳白色的牛奶石剛玉(Geuda),可以經熱處理變成深邃的藍色。這種加熱技術於數世紀前便出現,其結果穩定持久,因而獲得寶石業的普遍接受,一般仍被認定為天然寶石範疇,但在鑑定書上須揭示。經過熱處理的寶石價位並不能比照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寶石,在相同等級的前提之下,未經優化處理的價格當然更勝一籌。
單純的熱處理在國際上廣為接受,但加色、人工填補等注入添加物的處理方式,則不被界定為天然寶石範圍。擴散處理(Diffusion Treatment)俗稱「二度燒」,簡單來說就是高溫加色處理,大致的過程是在剛玉表面塗上內含致色元素的化學原料,置於高溫加熱裝置下,讓色素慢慢滲入剛玉表層。裂隙充填(Fracture Filling)是指將充填物注入到延伸至表面的裂縫中,使裂縫變得不那麼明顯,進而改善寶石外觀,常見填充物包括玻璃、樹脂、油料等,在某些情況下還會使用有色填料。
► Source:
Chapter 12 of Ruby & Sapphire by Richard Hughes
GIA – SAPPHIRE
GIA – September Birthstone
【後記】
沒想到洋洋灑灑也一大篇了,希望大家沒有被這些硬梆梆的文字嚇倒 (作者本人寫得手軟腳軟的 XD)。照例,文中有主要參考資料連結,有興趣者可以逕自延伸閱讀,若發現有誤也歡迎來信指正。如轉載分享請附上本文連結,畢竟查找翻譯歸納整理也是費了好大一番功夫~不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文畢不免洋洋得意自以為功力向上翻升一級,似乎回到學生時代寫報告的情景…… 有機會再來聊聊有蓮花美譽的粉橙色剛玉 — 帕帕拉恰 (Padparadscha)。最後以 jewel 的 intuition 作結 — always be amused when the satire kicks in (揮手下降)
引用通告: 透過迷你輕珠寶認識三大彩色寶石: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