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寶石的浪漫邂逅 – 金綠玉家族之貓眼石及亞歷山大變石

    

故事要從我們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上架一系列鑲嵌冷門寶石的輕珠寶說起,小傢伙們的共通點為擁有特殊的光學效應:貓眼、變色、或星光現象等等,首先登場的便是身世顯赫的金綠玉家族。封面照片是亞歷山大變石原礦,以及切磨成弧面的亞歷山大變色貓眼石 – 同時具備兩種特殊光學效應的罕見貴重寶石,為金綠玉家族成員之一。以下就讓我們揭開金綠玉家族的神秘面紗。

(點擊上圖到我們的 Pinkoi 設計館瞧瞧)

貓眼石

金綠玉又稱為金綠寶石(Chrysoberyl),源於希臘語的 Chrysos(金)和 Beryuos(綠寶石),意思是「金色的綠寶石」,化學成分為鈹鋁氧化物(BeAl2O4),摩式硬度 8.5,硬度僅次於鑽石和剛玉,目前最大的產地為巴西和斯里蘭卡。金綠寶石具有三色性(trichroic),顏色為黃到綠色,大多呈現蜜黃色、黃綠色或褐黃色,一般為透明至半透明,其中具有貓眼效應的稱為「貓眼石」,具有變色效應的稱為「亞歷山大變石」,同時擁有變色和貓眼效應的稱為「亞歷山大變色貓眼石」。

如果金綠玉的晶體中含有大量細長且平行的金紅石針狀物,便會導致「貓眼現象」(Chatoyancy / Cat’s-Eye Effect),經過加工打磨成弧面形後,在光線照射下,其弧面上便會出現一條明亮並具遊動性的光帶。這是因為光線穿過金紅石包裹體時,產生集中反射現象,此光帶隨著光源或寶石的轉動而靈活移動,猶如貓咪靈動的眼睛一樣。而當光線非垂直照射眼線時,會發現寶石向光的一面呈現本體色,而另一面則呈現乳白色。

常見的貓眼石顏色有黃綠、褐綠、黃褐、蜜黃色等,一般認為蜜黃色為最佳。優質的貓眼石眼線位於寶石正中央,靈活明亮、平直完整。在前兩者條件都滿足之下,寶石克拉重量越大,價值自然越高。

貓眼效應在許多寶石內都存在著,但是能被直接稱為「貓眼石」的寶石,僅有金綠玉貓眼。其他具貓眼現象的寶石在定名時,則必須加上材質,例如:碧璽貓眼、石英貓眼、月光石貓眼等等。市場上也有由玻璃纖維所製成的人造合成貓眼石,能製作出黃色、綠色、藍色和紅色等各種顏色,在流行飾品中被廣泛運用。

This distinctive 9.57 ct cat’s-eye chrysoberyl cabochon is from Sri Lanka. Photo by Robert Weldon/GIA, courtesy Gem & Mineral Department,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這顆 9.57 克拉的金綠玉貓眼石產於斯里蘭卡,為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藏品。

 Source:
Gem-A – Understanding the Cat’s Eye Effect in Gemstones
GIA – Chrysoberyl and Alexandrite from Pegmatite Districts Minas Gerais Brazil
IGI – Phenomenal cat’s-eye and color-change chrysoberyl
Wikipedia – Chrysoberyl


亞歷山大變石

亞歷山大變石(Alexandrite)是一種稀有的金綠玉寶石,又稱為亞歷山大石或變石,在太陽光或日光燈/螢光燈(fluorescent light)下呈現鮮綠至藍綠色,而在燭光或鎢絲燈/白熾燈(incandescent light)下則呈現褐色、紅色、或紫紅色。這種奇妙的顏色變化源自於礦物在不同光源下會選擇性的吸收光譜,因此被形容為「白天的祖母綠,夜晚的紅寶石」。亞歷山大變石十分稀有,大尺寸的更加罕見,經切磨過後通常不到一克拉,是金綠玉家族中最為嬌貴的寶石。

Attractive alexandrites used in jewelry are usually under a carat. This stone is a 0.65-carat triangular-shaped. Courtesy of GIA.
用於製作珠寶的優質亞歷山大變石通常為一克拉以下。上圖為一顆重 0.65 克拉的三角形寶石。

起源

1830 年,在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第一次發現了大量的亞歷山大變石礦床,是由芬蘭礦物學家尼爾斯·古斯塔夫·諾登斯基爾德(Nils Gustaf Nordenskiöld,1792–1866)在檢查一塊新發現的礦物時所發現。諾登斯基爾德最早將其視作祖母綠,但當晚於燭光下檢視時,卻驚奇發現寶石的顏色居然轉變成紅色,不久之後,他確認這個寶石為金綠玉品種。首次被挖掘的變石擁有絕佳的品質,呈現鮮豔的色調和驚人的色彩變化,之後更以年輕的王儲 – 亞歷山大二世的名字命名,引起俄羅斯全國關注,因為它的紅色和綠色像極了俄羅斯帝國國旗的顏色。

Alexander II (born 1818, reign 1855 – 1881) was still a youngster in 1830, when a never-before-seen color-change gem was discovered in the Ural Mountains of Russia. Courtesy of Corbis.
當這個會變色的寶石於 1830 年第一次在烏拉爾山脈被發現時,後來繼任為俄羅斯帝國沙皇的亞歷山大二世(誕生於 1818 年,在位 1855 – 1881 年)還相當年輕。

顏色、淨度、切工

一般認定完美的亞歷山大變石在日光下呈現藍綠色,在鎢絲光下則轉變為紫紅色,擁有中度至強烈的色彩飽和度,此亦為烏拉爾山亞歷山大變石的典型特徵。

亞歷山大變石通常具備內含物,因此擁有良好的淨度將提升寶石的價值,也就是說,高淨度、色彩濃豔、具強烈變色現象的亞歷山大石最為上乘。不過,當其內含物為大量的平行針狀金紅石包裹體,便會形成罕見的貓眼現象,稱為「亞歷山大變色貓眼石」或「貓眼變石」。由於同時擁有變色和貓眼現象的金綠寶石數量稀少,可說是相當珍貴,價值不斐。

亞歷山大變石具備強烈的多向色性(pleochroism),從不同的方向觀看會呈現不同的顏色,通常為綠色、橙色、紫紅色等三種顏色。不過,亞歷山大變石強烈的顏色變化並非因為其多向色性,而是由其吸收光的特殊過程而致。變石的多向色性對切磨師是一大挑戰。當切磨變石時,切磨師必須先將寶石定向,確認從寶石冠面(桌面)可顯示最強的顏色變化,讓切磨後的寶石正面呈現紫紅色以及多向色性的綠色。更困難的是切磨貓眼變石,必須同時兼顧寶石的貓眼和變色特性,大大考驗切磨師的功力。

This alexandrite cabochon appears brownish green in fluorescent light (left) and brownish purple in incandescent light (right). The cabochon shows chatoyancy under both forms of illumination due to light reflection from the shallow plane of dense fine parallel needles. Photos by Shunsuke Nagai. Courtesy of GIA.
照片中的亞歷山大貓眼石,在日光燈下呈現綠褐色,在鎢絲燈下呈現紫褐色。

A cat’s eye alexandrite appearing green in daylight and purple-red under incandescent light. Images by Charlie Bexfield, Gem-A.
照片中的亞歷山大貓眼石,在日光下呈現綠色,在鎢絲燈下呈現紫紅色。

 

This rare 20.70 carat cat’s eye alexandrite ring realized a price of HKD 3,607,500 at Christie’s in Hong Kong on 28 November 2007. It is a natural chrysoberyl from Sri Lanka, displaying a distinct color-change from bluish-green in daylight to purple in incandescent light, combined with a well-centered and pronounced chatoyancy. Courtesy of Christie’s.
這枚主石為 20.70 克拉亞歷山大變色貓眼石的戒指,於 2007 年 11 月 28 日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以 360 萬港幣售出。綜合瑞士 Gübelin 和 GRS 實驗室的鑑定結果,這是產自斯里蘭卡的天然金綠寶石,在日光下呈現藍綠色,在鎢絲燈下則呈現紫色,擁有明顯的顏色變化以及清晰且置中的貓眼眼線。

產地

最先於 1830 年發現亞歷山大變石的俄羅斯烏拉爾山礦床,在二十世紀初便宣告衰竭,現今大部分的亞歷山大變石產於巴西、斯里蘭卡、和東非。新興的礦床出產了一些品質優良的寶石,但與十九世紀的烏拉爾山亞歷山大變石相比,仍相形失色。產自巴西的變石,在顏色上可與俄羅斯的媲美,但產量正逐漸下降;產自斯里蘭卡的變石通常比俄羅斯的大,但顏色往往不盡理想。

While Russia is the most famous alexandrite source, this stone from Brazil shows beautiful color change from daylight (left) to incandescent light (right). – © GIA & Tino Hammid, courtesy Mayer & Watt.
雖然俄羅斯是最有名的亞歷山大變石產地,但這顆產自巴西的寶石展示了從日光(左)到鎢絲燈(右)下美麗的顏色變化。 – © 美國寶石研究院 GIA & Tino Hammid,由 Mayer & Watt 友情提供。

A cyclical twinned Brazilian alexandrite mineral specimen, 4.13 cm in the longest dimension, shows distinct color change from green to red under daylight-equivalent lighting and incandescent illumination, respectively. The image on the left was taken under an LED light source simulating daylight-equivalent lighting, while the image on the right was taken under an LED light source simulating incandescent illumination. Photos by Kevin Schumacher; courtesy of John I. Koivula.
這個產自巴西的亞歷山大變石輪式雙晶體,最長處為 4.13 公分,左圖為模擬日光的 LED 光源下所呈現的綠色,右圖則為模擬鎢絲燈光的 LED 光源下所呈現的紅色,展現出優異的變色現象。

 Source:
GIA – Alexandrite
GIA – Alexandrite Quality Factors
GIA – Cat’s-Eye Alexandrite with Unique Inclusion Pattern
GIA – Geographic Origin Determination of Alexandrite

– – – 這是分隔線 – – –

大約半年前,金工夥伴便開始遊說老闆推出金綠玉貓眼和亞歷山大石的鑲嵌珠寶,每每被老闆以每一個都長得不一樣,而且太難拍攝太難解釋為由,斷然拒絕。沒想到,夥伴默默用已開發的款式為基底,一聲不響地端出讓老闆無法拒絕的成品,簡單的爪鑲和包鑲搭配細戒與細鍊,延續我們 Everyday Collection 的精神,獨具特色卻又經典百搭。夥伴說:接下來,就交給妳了。於是,老闆只好邊罵罵咧咧地寫起論文,邊認份地採購愛迪生燈泡準備拍攝會變色的寶石。萬萬沒想到的是,鎢絲燈光竟然如此昏暗,幾乎比擬燭光,加上日常系列使用的都是小尺寸的寶石,拍照拍得懷疑人生 (菸)~

理想是在商品上架前產出這篇文,但這段時間真是忙瘋了,恨不得一個人掰成兩個人用,於是便敷衍地放上一兩段簡介交差了事。直到我們居然再接再厲推出有著星光效應的紅寶星石,這讓老闆不得不正視授業解惑這件事兒 (並沒有這麼偉大 😆)。比起三大彩色寶石,金綠寶石的資料不算多,也有可能是老闆沒有找到正確資源。有興趣者,可以延伸閱讀參考連結,照例,若發現有誤歡迎來信指正,如轉載分享請附上本文連結。

✨✨✨ 彩蛋 ✨✨✨

有人聽到亞歷山大變石時,會聯想到成田美名子的代表作之一《ALEXANDRITE 亞歷山大》嗎?Alexandrite 就是下圖左二那位,原先在《CIPHER 雙星奇緣》擔任配角,雙星完結後便成為亞歷山大中的主角。老闆沒有全數拜讀完畢,對於故事情節也印象模糊了,畢業工作後著實鮮少有機會再拾起漫畫冊 (遠目),不過,老闆走跳江湖的花名起源自雙星的主角之一,嘿嘿~想不到吧~點擊下圖可以跳到東立出版社的愛藏版介紹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