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的綠寶石 – 祖母綠 (Emerald)

    

這個月即將登場的 14K 金迷你寶石輕珠寶系列,之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紅藍寶,也包含了與祖母綠媲美的沙弗萊石。不過,在介紹這個可愛的新興寶石之前,不得不先提及綠色寶石之冠 — 祖母綠 (其實是寫著寫著就悲傷地發現祖母綠的篇幅硬是比沙弗萊石多了好幾倍,不得不分集了 XD)。

祖母綠(Emerald)是綠柱石家族中名氣最為響亮的成員,呈現藍綠色至綠色,摩氏硬度 7.5 – 8。綠柱石(Beryl)源自於希臘語 beryllos,意為「海水般的藍綠色」,為六方晶系,具玻璃光澤,純淨的狀態下為無色甚至透明的,但大多數的綠柱石因含微量元素而呈現不同色彩,例如:含鉻或釩元素的呈現綠色,含鐵元素的呈現淺藍色或黃色,含錳元素的呈現粉紅色等等。其中,藍色的綠柱石稱作海藍寶石(Aquamarine),粉色的綠柱石為摩根石(Morganite)。

從埃及法老到印加帝王,祖母綠一直深深吸引著皇室成員。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鍾情於祖母綠,並將其作為王室珠寶,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祖母綠產地來源之一便是克麗奧佩特拉礦場,位於紅海旁的 Jebel Sikait 與 Jebel Zahara 地區。傳奇的安第斯王冠(Crown of the Andes)由黃金和祖母綠所打造,高約 34 公分,重達 2.17 公斤,其上鑲嵌 450 顆祖母綠,包括一顆從最後一任印加帝國國王阿塔胡爾帕(Atahuapa)手中所取得重達 45 克拉的方形祖母綠,是 16 世紀時由西班牙人在南美殖民地留下的迷人文物,歷經幾世紀的流轉,於 2015 年 12 月起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關於王冠的製作和來源眾說紛紜,1995 年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委託珠寶專家鑑定,提出這頂王冠是由好幾個可拆解的部件組合而成,此外,這頂王冠的上方十字架、下方底座、以及中間拱型部件,分別於 16、17、18 世紀時完成。15 世紀末起,西班牙人登陸南美洲,同時帶來肆虐這片土地的天花病毒,唯獨位於今日哥倫比亞南部的印加古城 Popayan 始終未受感染。古城擁有豐富的祖母綠和黃金礦藏,信眾們為了感謝聖母瑪利亞在天花流行期間的庇佑,由 Popayan 的天主教主教提議,集資打造這頂充滿生命禮讚的王冠,作為獻給 Popayan 大教堂聖母大雕像的禮物,相傳於 1590 年代由多位西班牙金匠參與設計和製作,充分展現當時精湛的工藝。

Crown of the Virgin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known as the Crown of the Andes. Photo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安第斯王冠,目前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顏色

寶石界普遍認為顏色是決定祖母綠價值的首要因素,千百年來,祖母綠憑藉其明豔的翠綠色而享有「綠色寶石之王」美譽。美國寶石學院 GIA 評價高品質祖母綠的成色為:藍綠色至純綠色,擁有強烈或鮮豔的色彩飽和度,色調中等不過暗。影響祖母綠顏色的微量元素包括鉻(Cr)、釩(V)和鐵(Fe),其中鉻或釩含量越高,綠色便越加濃郁,鐵含量越高,則呈現更藍的綠色。

寶石學家、寶石鑒定所、及大多數有色寶石交易商認為,顏色「過淡」的綠色綠柱石不能稱之為祖母綠,色彩過黃或過藍的綠色綠柱石也不能被稱為祖母綠。但祖母綠和價格相對較低的綠色綠柱石之間的差異與定義,仍存有爭議,各寶石鑒定機構亦有不同的評定標準。

 淨度

絕大多數的祖母綠含有肉眼可見的內含物(visible inclusions),這些與生俱來的內含物經常被描述成苔蘚狀(mossy)或如同花園般(garden-like),也因此被稱為寶石花園。對彩色寶石而言,透明度和淨度有密切關聯,雖說業內普遍接受頂級祖母綠含有肉眼可見的內含物,但若內含物的分布和數量降低了寶石的亮度或透明度,便將連帶降低其價值。沒有肉眼可見內含物的祖母綠極為罕見且珍貴,可以說最高價值的祖母綠為:極度透明、色澤均勻、且無肉眼可見色域。

 切工

寶石切割師選擇切割方案時,必須考慮原石的顏色、堅固性和內含物,以及有色寶石的多向色性及色域,錯誤的切割方式可能導致重量損失,或無法突顯色彩的優點,讓原本價值連城的寶石大打折扣。祖母綠晶體性脆易裂的特點帶給切割巨大的挑戰,首先,幾乎所有的祖母綠都擁有可見或隱藏的裂縫(fracture),因此切割師必須透過精密的計算及設計來決定切割的方式,儘量降低這些裂縫對寶石成品的影響。這些固有的裂隙也使得祖母綠比剛玉類寶石更易碎,容易在切割、拋光和鑲嵌過程中損壞,甚至於日常佩戴時若太過粗心大意也會導致損壞。

由於顏色是決定祖母綠價值的首要因素,切割師可經由調整切割比例和刻面數量來影響色彩,藉以彰顯寶石的色調、色相和飽和度。例如:顏色較淺的寶石,可採用深切工、小桌面、少刻面來加深其顏色;反之,顏色較深的寶石,則可採用淺切工、大桌面、多刻面來減淡其顏色。此外,大部分的祖母綠晶體擁有藍綠色至黃綠色二色性,有經驗的切割師會透過控制及調整切磨方向,讓最後成品呈現出更多較受歡迎的藍綠色。

Provenance, along with a lack of inclusions, helped the 18.04 ct Rockefeller Emerald achieve a record per-carat price of $305,000 at Christie’s New York auction in 20 June 2017. Photo courtesy of Christie’s. 這枚由 Raymond Yard 所設計的戒指,主石為 18.04克拉的八角形階梯式切割的「洛克菲勒祖母綠」(Rockefeller Emerald),刷新祖母綠的歷史克拉單價,於 2017年6月20日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 551.15 萬美金成交,每克拉單價高達 30.55 萬美金。

 產地

目前祖母綠的主要產區為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巴西,以及非洲的尚比亞;次要產區包含非洲的塔尚尼亞、辛巴威、南非,以及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澳洲、俄羅斯等等。儘管每個礦區都能出產品質優異的祖母綠,但傳統上仍認為最優質的祖母綠產於哥倫比亞,其重要的礦區包含穆佐(Muzo)、契沃爾(Chivor)、科斯凱茨(Coscuez)、和拉皮塔(LaPita)。產自哥倫比亞的祖母綠帶有獨特的三相內含物(Three-phase inclusions),由固態的岩鹽晶體、液體和氣泡所組成,是專家鑑定產地的重要依據。由於祖母綠的價值通常取決於顏色和產地,對兩顆在各方面指標接近的祖母綠而言,最終決定其價值差異的可能便是產地。

This 38 carat cluster of emerald crystals originated from Colombia’s Muzo Mine. Photo: Robert Weldon/GIA. Courtesy: Ismael Daoud. 這顆 38 克拉的祖母綠晶簇產自哥倫比亞的穆佐礦區。

A sampling of the rough emeralds obtained for GIA’s country-of-origin reference collection. These samples, ranging from 0.445 to 6.397 ct, came from Coscuez. Photo courtesy of GIA. 來自哥倫比亞科斯凱茨礦區的祖母綠晶體,是 GIA 為鑑別產地來源的樣石收藏。

祖母綠的顏色有時與礦場位置相關,一般說法是,哥倫比亞的祖母綠擁有偏暖色調、飽和度較高的純綠色,巴西的祖母綠通常顏色較淺且帶有微黃副色,而尚比亞出產的祖母綠則為較暗、偏冷色調的藍綠色。但實際上,不同產地的祖母綠也可能擁有相同外觀,產地鑑定往往是一大挑戰且多所爭議。GIA 自 2006 年起開始在祖母綠鑑定報告書(Emerald Identification Reports)上加入產地判定,此服務最初著重於區別哥倫比亞祖母綠。GIA 表示祖母綠本身的品質是決定其市場價值的最重要因素,並堅信寶石的品質將永遠為其鑑定的首要重點,但他們也認可市場上認為祖母綠的產地資訊會增加其價值。因此,當一顆祖母綠的某些特性或特徵足以判定其產地來源,GIA 會在該祖母綠的報告書上標出。

瑞士 GRS 實驗室(GemResearch Swisslab AG)於 2015 年宣佈,只要色澤濃度達到「艷綠」等級(Vivid Green)的哥倫比亞祖母綠,無論產於哥倫比亞哪個礦區,都可以被評為「GRS 型穆佐綠」(Muzo Green)。亦即,在 GRS 的認證下,具有頂級色澤的哥倫比亞祖母綠被評價為「穆佐綠」,但這並不代表獲得此評價的祖母綠皆產自哥倫比亞的穆佐礦區,而是指寶石顏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達到一定的標準。這種將產地概念帶入評色標準的評鑑方式,無疑受到銷售市場的歡迎,卻也增加消費者被誤導的可能性。

 祖母綠的優化處理:

In early 2000, the GIA Laboratory began offering a classification service for emerald clarity treatments. The report describes the level of clarity enhancement as minor, moderate, or significant. The GIA Laboratory emphasizes that it use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nly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treatment, and not to offer an overall clarity grade for the stone. Photo courtesy of GIA. GIA 針對祖母綠淨度優化處理提供分類服務,將處理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顯著,上圖為處理前後的對照。

天然祖母綠多半有許多裂隙,傳統的浸油處理(Oil Treatment)是業界普遍採用且廣為接受的淨度優化方式,但灌膠處理(環氧樹脂充填)甚至加入染劑,則不被接受。GIA 在祖母綠的鑑定書上幾乎都會加上這段文字說明「Due to their growth conditions in nature and recovery methods, most emeralds contain surface reaching features. For this reason, clarity enhancement is a common trade practice」,由此可見祖母綠浸油的普遍性。

GIA 在 2000 年開始提供祖母綠淨度處理分類服務,將淨度優化處理的程度分為無(None)、輕度(F1 Minor)、中度(F2 Moderate)、顯著(F3 Significant),並強調分類的目的僅在於評鑑優化處理的程度,而非為寶石的整體淨度分級。GRS 對祖母綠的處理是以縮寫 CE(O) — Clarity Enhancement (Oil) 來表示,浸油程度以 1 到 6 代表從無至明顯的程度。不過,GRS 也說明,評鑑為 1 (non-enhanced clarity features present),僅能表示檢驗該祖母綠時沒有發現油的痕跡,不排除曾經浸油但油已乾涸的可能性。總之,各大實驗室皆有其評量標準,檢視證書時應進一步留意其備註說明。

 Source:
Wikipedia – Crown of the Andes
GIA – EMERALD
GIA – May Birthstone
GIA – Classifying Emerald Clarity Enhancement at the GIA Gem Trade Laboratory
GRS – Update of GRS type “Muzo green" emerald report policy
GRS – Enhancement Disclosure
寶石處理:隱藏在鑑定書裡面的秘密

[後記]

祖母綠恐怕是三大彩色寶石中,花了最多時間完成的一章。首先,那個淨度優化處理著實搞死人 (怪它囉,又沒人要你搞 XD),有興趣者可以點擊上述參考連結,繼續延伸閱讀。其間除了看了一堆有的沒的文章 (可以再沒有禮貌一點 XD),本文主要參考資訊多半來自於 GIA 或 GRS 發表的文章,至於傳說中對鑑定極度嚴格 (以至於在亞洲市場極不受歡迎) 的瑞士 Gübelin 寶石鑑定所則直接被忽略了 (默默飄走~),有志之士不妨研究一番,如果有整理好的資訊也歡迎提供,大家教學相長唄。此外,雖本意只想介紹寶石本身,但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時不時露個臉的埃及豔后和安地斯王冠,最終成功地勾起老闆的注意。GIA 有好幾份 (看了就想睡的) 專文介紹古老祖母綠礦場,google 一下不難找到。而關於安地斯王冠的故事居然有數種版本,部份數據差異頗大,想來可能是翻譯謬誤或傳抄時以訛傳訛,總之,最後決定採用 wikipedia 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提供的資訊為基準,如果我們誤解文意或斷章取義也請多諒解。老話,如轉載分享請附上本文連結,看在老闆邊作文邊暴躁摔筆的份上 (脾氣差) ~

看完這一長串傷眼的硬文,讓我們顧點兒眼睛瞧瞧加拿大新生代偶像 shawn mendes 吧!話說今年維密大秀由 shawn 主唱的 collection,一出場就立刻讓人聯想起客家印花 (驚),當時邊踩跑步機邊隨興觀賞一個震驚還差點從跑步機上摔下來 (笑),不過,能夠大刀闊斧混搭拼貼色彩和圖樣需要極大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對於想像力貧乏的老闆而言覺得厲害。

對「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的綠寶石 – 祖母綠 (Emerald)」的一則回應

  1. 引用通告: 透過迷你輕珠寶認識三大彩色寶石: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2. 引用通告: 關於方形切割寶石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3. 引用通告: Joyce Wu x Pinkoi 快閃九折免運 | Joyce Wu Handmade Jewelry

迴響已關閉。